政治与美学——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
售价:
¥46.80
类型:
作者:
谢静
ISBN:
978-7-5117-4514-9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0
装帧:
-
开本:
-
纸张:
-
页数:
-
购买数量:
(当前库存0件)

本书主要着眼于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在政治美学发展史的学术定位、基本理论框架以及政治美学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批判转向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救赎的主要途径、方法和基础。旨在系统解读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将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理论特色和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以政治美学为核心线索将其一生的致思理路与政治运动实践贯穿起来,开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革命潜能和政治批判功能。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特点
  •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背景与契机:理性逻辑的辩证法
  • 第一节 理性的分裂
  • 一、理性的原初统一
  • 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
  •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统治
  • 一、技术理性的产生
  • 二、技术理性对感性的压抑
  • 第三节 理性的颠覆与重建
  • 一、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统治的颠覆
  • 二、辩证理性的复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思想先声与理论来源
  • 第一节 《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美学思想
  • 一、黑格尔的艺术形态演进理论对马尔库塞的启发
  • 二、卢卡奇的生活、心灵、形式理论的影响
  • 三、《德国艺术家小说》对浪漫主义反讽的继承与超越
  •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影响
  • 一、从浪漫主义美学到存在主义美学
  •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改造
  • 三、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吸收
  • 四、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批判与改造
  • 第三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
  • 一、以审美人性为基础重释《手稿》的原因
  • 二、人性基础在于哲学中的劳动概念
  • 第四节 黑格尔的影响
  • 一、历史总体性中的否定概念
  • 二、否定辩证法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潜能”的实现
  • 三、开启浪漫主义的深层构境:否定的乌托邦与革命的姿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思想展陈
  • 第一节 政治美学的批判指向:单向度危机
  • 一、发达工业社会
  • 二、苏联社会
  • 三、纳粹极权主义
  • 四、肯定性的文化
  • 第二节 政治美学批判的目标:爱欲解放
  • 一、心理学范畴成为政治范畴
  • 二、为爱欲而战的解放路线
  • 三、美学形象成为政治形象
  • 第三节 美学问题的政治意蕴
  • 一、艺术“乌托邦”的现实性
  • 二、艺术与革命
  • 三、审美形式的自律性与异在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思想特质
  • 第一节 作为政治美学的批判理论
  • 一、政治美学的提出及内涵
  • 二、政治美学化与美学政治化
  • 三、以爱欲与新感性为批判武器
  • 第二节 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的反叛
  • 一、技术理性与新感性的博弈
  • 二、新感性已成为政治因素
  • 三、新感性本体论的政治批判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评析
  • 第一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贡献与限度
  • 一、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内的政治美学
  • 第二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当代启示
  • 一、对当代美学与政治研究的影响
  • 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谢静,女,1989年出生。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哲学博士。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荣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2021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奖项。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多项校级课题。在《理论探讨》《理论月刊》及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8篇。
暂无相关资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