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超越——文学视野下的马克思
售价:
¥38.03
作者:
聂锦芳
ISBN:
978-7-5117-3570-6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装帧:
-
开本:
-
纸张:
-
页数:
-
购买数量:
(当前库存0件)

马克思酷爱文学,终其一生,他几乎没有间断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重要作家和文坛动态的关注,即使在漫长的四十余年“《资本论》及其手稿”写作时期也是如此。更需提及的是,青少年时代特别是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他还曾经沉迷于文学写作,共创作了100余首诗歌,亲自编订了四本诗集,还撰写了他一生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唯一的剧本《乌兰内姆》 和小说《斯考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这些文学作品因其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与后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有比较大的差别,因而很少被研究者所关注。作者从思想形成史的视角通过对其内容的一一检视和详尽解读,讨论马克思这些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 版权信息
  • 诗歌
  • 《爱之书》第一部解读
  • 一、“照亮心灵之天空”的爱
  • 二、爱的温馨与浪漫
  • 三、精神与爱使人“自豪”
  • 四、不求回报的爱
  • 五、脆弱、娇嫩和糊涂的爱
  • 六、“歌颂爱情——将是我永远遵守的信念!”
  • 《爱之书》第二部解读
  • 一、精神世界的“护身符”
  • 二、爱的忧思、疑虑与“壮美”
  • 三、船夫、勇士、将军与爱
  • 《歌之书》解读
  • 一、“地狱的魔怪”
  • 二、“助爱的使者”
  • 三、“温柔”的天使
  • 四、“恨与爱”的化身
  • 五、“诱惑”的海妖
  • 六、充满人性的“精灵”
  • 七、“人间神”——大地精灵
  • 八、神灵观念映现人的局限
  • 《歌之书》解读(续)
  • 一、靠神实现不了爱
  • 二、在无爱中渴望着爱
  • 三、爱的表白与期待
  • 四、圣洁的情人形象
  • 五、假如爱得到了回报
  • 六、爱的执着与升华
  • 七、战争、强权对爱的抑制
  • 八、爱将战胜强权和功利
  • 九、爱的结局和意义
  • 《献给亲爱的父亲的诗作》解读
  • 一、父—子关系新诠释:创造者—创造物、创造—创作
  • 二、“创造”的形式:寻觅、抒泄、想象、异化
  • 三、“作者”对“作品”的言说及其命运
  • 四、情感样态的复杂性
  • 五、情感的塑造及其价值
  • 六、情感的多种结局及其多重意蕴
  • 《献给亲爱的父亲的诗作》解读(续)
  • 一、人性之恶的展示及其后果分析
  • 二、德国国民性中的弱点罗列
  • 三、性格弱点导致的德国众生相
  • 四、在面向现实与超越庸常之间
  • 索菲娅纪念册和笔记本中的作品解读
  • 一、为什么父母之爱会带来痛苦?
  • 二、为什么渴望爱的人却在无爱之中?
  • 三、为什么权倾一时的人也无法掌控情感?
  • 四、为什么小鸟会比雄鹰更自由?
  • 五、为什么情感与生命不可得兼?
  • 六、自然界与社会怎样制约和促进情感?
  • 剧本
  • 《乌兰内姆》解读
  • 一、偶然相逢中产生的离奇动机
  • 二、通过思维的导引实现“复仇”
  • 三、通过情感纠葛完成“征服”
  • 四、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
  • 小说
  • 《斯考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解读
  • 一、人的处境:微不足道与绝不安分
  • 二、从“语文学”视角推敲家世沧桑
  • 三、上帝不识人滋味
  • 四、梦是真实的现实
  • 五、“狗如其人”与人的自我关注
  • 六、“我是自己的替身”
聂锦芳,男,1966年8月生于山西寿阳。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1998)、《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2002)、《超越“后发展”困境》(合著,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2003)、《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200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编,2012)、《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2012)、《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主编,2013)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暂无相关资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