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
售价:
¥41.41
作者:
【加拿大】M.C.霍华德 ,【英】J.E.金
ISBN:
978-7-8010-9632-6-0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11
装帧:
-
开本:
-
纸张:
-
页数:
-
购买数量:
(当前库存0件)

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发展史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是第二卷。?
第二卷的内容是第一卷内容的继续。本卷主要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的阐述。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学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本卷对其主要涉及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上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格斯与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家围绕价值问题展开理论争论的过程及其得失等;第二篇为俄国的理论贡献,论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俄国传播的特点、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和发展的意义等;第三篇是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重要争议性主题而进行的论述。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 版权信息
  • 译者再版前言
  • 译者前言
  • 致谢
  • 导言
  • 第一篇 大萧条与斯大林主义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与大萧条
  • 1. 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
  • 2. 大萧条的原因
  • 3. 结论
  • 第2章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 1. 斯大林体制
  • 2.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 3. 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第3章 苏联生产方式
  • 1. 预期
  • 2. 一个蜕变的工人阶级国家?
  • 3. 官僚集体主义
  • 4. 国家资本主义
  • 第二篇 长期繁荣
  • 第4章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 1. 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 2.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 3. 法兰克福学派与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 4. 没有结束的繁荣,无止境的工商业
  • 第5章 马克思与凯恩斯
  • 1. 凯恩斯与马克思
  • 2.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最初的回应
  • 3. 凯恩斯主义者与马克思
  • 4.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第二次和第三次思考
  • 5. 结论
  • 第6章 垄断资本
  • 1. 引言
  • 2. 《垄断资本》的起源
  • 3. 介绍保罗·巴兰
  • 4. 《垄断资本》
  • 5. 《垄断资本》及其批评者
  • 6. 一个评价
  • 第7章 下降的利润率
  • 1. 下降的利润率:1883—1918年
  • 2. 1918—1945年
  • 3. 1945—1973年
  • 4. 结论
  • 第8章 持久的军事经济
  • 1. 引言
  • 2. 1939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和军费开支
  • 3. 军事支出和有效需求
  • 4. 武器和利润率下降
  • 5. 军事支出的成本
  • 6. 资本主义与和平
  • 第三篇 新帝国主义理论
  • 第9章 资本主义与不发达
  • 1. 引言
  • 2. 保罗·巴兰和《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 3. 弗兰克的修正
  • 4. 沃勒斯坦对弗兰克的修正
  • 第10章 不平等交换
  • 1. 伊曼纽尔之前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 2. 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 3. 伊曼纽尔和他的批评者
  • 4. 安德森的重新表述
  • 5. 一些未回答的问题
  • 附录A:有机构成不同导致的不平等交换
  • 附录B:安德森模型的数字例子
  • 第11章 对不发达理论的批评
  • 1. 引言
  • 2. 接合理论
  • 3. 阶级关系与发展
  •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5. 资本主义在外围的发展
  • 6. 结论
  • 第四篇 价值与剥削
  • 第12章 斯拉法之前的价值理论
  • 1. 第四篇引言
  • 2. 价值理论:1914—1939年
  • 3. 博特凯维兹的重新发现
  • 4. 塞顿和萨缪尔逊
  • 第13章 斯拉法和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 1. “资本争论”和萨缪尔逊的回答
  • 2. “复杂的迂回”的进一步确证
  • 3. “复杂的迂回”不存在
  • 4. 马克思“迂回”的死胡同
  • 5. 体现马克思精神实质的一个新的斯拉法迂回
  • 6. 结论
  • 第14章 斯拉法之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 1. 引言
  • 2. 早期的贡献
  • 3. 萨缪尔逊争论
  • 4. 森岛通夫和斯蒂德曼加入论战
  • 5. 回到“历史的转型问题”
  • 6. 再次提及转型的逻辑
  • 7. 价值理论的其他问题
  • 8. 结论
  • 第15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剩余经济学
  • 1. 斯拉法马克思主义
  • 2. 经济思想史中的剩余传统
  • 3. 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传统的批判
  • 4. 超越价值理论
  • 5. 斯拉法分析的局限性
  • 第五篇 当前的争论
  • 第16章 “第二次衰退”:1973年之后的危机理论
  • 1. 长期繁荣的终结
  • 2. 对消费不足理论的重新讨论
  • 3. 再一次提出利润率下降
  • 4. “过度积累”与利润挤轧
  • 5. 情感、精神和积累体制
  • 6. 国家与经济危机
  • 7. 第二次衰退的教训
  • 第17章 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
  • 1. 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 2. 罗默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看法
  • 3. 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的局限
  • 4. 微观基础和马克思主义
  • 5. 结论
  • 第18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1. 引言
  • 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后资本主义社会
  • 3. 社会主义和第二国际
  • 4. 对斯大林主义之前的苏联实践的反思
  • 5. 兰格对米塞斯的回应
  • 6. 斯大林主义经济学和去斯大林化
  • 7. 可行的社会主义
  • 结束语
  • 人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M.C.霍华德(Michael Charles Howard),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经济系杰出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体制。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异端经济学研究。和金合作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纽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9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著作。 J.E.金(John Edward King),拉筹伯大学经济和金融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异端经济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思想方法论。他是《经济学史评论》《经济思想史》《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论》《政治经济学评论》《澳大利亚劳动经济学》《全球变化、和平和安全》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译者简介 顾海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翻译著作20多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委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荣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张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当代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过渡经济:历史,理论与现实》。 常庆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激进政治经济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著作《激进政治经济学的新趋向研究》。
暂无相关资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