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
售价:
¥207.03
作者:
张一兵
ISBN:
978-7-5117-3577-5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10
装帧:
-
开本:
-
纸张:
-
页数:
-
购买数量:
(当前库存0件)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唯物史观、公开问世的科学社会主义与1848革命之后的理论反思、《资本论》及其手稿、马克思晚年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成果及有关重大哲学专题的分别阐释,全面地展示了南京大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 版权信息
  • 总序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一卷)
  • 重温历史唯物主义
  • 从“两种生产”的理论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 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
  • “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
  • 体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实践与物质生产
  • 两条逻辑的相互消长还是共同消解?
  • 法权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
  •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
  • “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及其方法论意义
  • 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
  • 物、实践与历史性的时间
  •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 “现代私有制社会”批判的理论一般
  •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二卷)
  • 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大理论制高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与党性原则
  •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混淆了两种历史观的界限
  • 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
  • 作为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
  •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
  •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
  • 先在的自然、基始的实践与第一级的物质生产
  •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深层内涵之我见
  • 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
  • “两种生产”与唯物史观的实践本质
  • 马克思对人类学唯物主义的超越及其理论意义
  • 马克思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 马克思的思想史效应及其意义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 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 超越个体性哲学原则:马克思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标志
  • 存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 本体论意识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消解与转型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三卷)
  • 伦理的激情: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解读
  • 关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 在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夜
  • 青年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 走向“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1843年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 “市民社会”与“人”: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向度中的逻辑悖结
  •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 法、自我意识和国家
  • 青年马克思《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 经济学研究视域中的哲学失语
  • 《巴黎手稿》中的“实践”:一个“后市民”意义上的概念
  • 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
  • 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
  • 马克思《穆勒评注》的思想史地位
  •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 “异化劳动”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步批判
  • 谈谈“类”与“社会”
  •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内在逻辑
  • 历史和文本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结构研究
  •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
  •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
  • 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的确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多重话语结构
  •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逻辑建构与解构
  • 唯物主义、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新探
  • 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
  • 青年马克思的“现实人道主义”概念为什么很重要?
  • 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四卷)
  • 马克思的《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 实践:在何种意义上成为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基石
  • 实践范畴的历史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环节的历史原象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历史、理论和文本
  • 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
  • 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视野中的“现实的个人”
  • 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 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
  • 马克思是《共产党宣言》思想的主创者
  •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
  • 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上)
  • 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下)
  • 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
  • 生产力概念:从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谱系
  • 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论析
  • 作为历史本体的物质生产: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深化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概念
  •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
  •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
  •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 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
  • 马克思著作中的“人”
  •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政治的及历史观的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五卷)
  • 资本: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 析马克思《伦敦笔记》的理论视阈
  •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哲学意义
  •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构型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初步建构
  • 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经济哲学
  •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
  •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批判理论
  • 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初探
  •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 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 “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 马克思“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真谛
  •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抽象”概念
  • 《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
  •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 从《大纲》到《资本论》
  • 超越“机器论片断”:《资本论》哲学意义的再审视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
  • 马克思的两种商品概念及其哲学启示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双重维度及其哲学意义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形而上学
  •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辩证法的颠倒
  • 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第六卷)
  • 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演变
  • “对象化”概念之于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义
  • 对象化“反对”异化
  • 马克思对“对象化”与“异化”关系的三次建构
  • Versachlichung:物象化还是事物化
  • 再论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
  • 马克思:自在之物与事物自身之谜的破解
  • 马克思的物役性理论:一个历史的分析
  •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与物役性理论
  • 物役性: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科学批判话语
  •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
  • “物象化”、“物化”还是“对象化”?
  • 马克思著作中的“物象”与“物”
  • 物象化、物化与拜物教
  •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
  • 索引
张一兵(真名?张异宾),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暂无相关资讯
暂无评论